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杜焱强博士讲座: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基本历程与未来走向

时间:2019-12-30作者:编辑:审核:阅读:1458

20191216日下午,“环境与社会论坛暨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零七期)”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厚学楼909室成功举行。论坛十分荣幸的邀请到了南京农业大学mg4355电子官网主页老师、复旦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杜焱强博士做主题为“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基本历程与未来走向”的讲座。本次论坛由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涛副教授主持,社会学系众多学生参加。

讲座伊始,杜焱强博士就开门见山地表明本次讲座总体基调是宏观的,涉及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三个热点,并且指出了中国农村环境发展与西方相比,存在着实践发展领先于理论发展的问题。随后,杜焱强博士提出了城乡之间财富、权利、文化、吸引力以及希望之间不平衡,城乡之间存在虹吸效应,城市的健康需要健全的乡村地区支持三个观点,引出了关于农村环境治理迫在眉睫的论点。

进入正题,杜焱强博士首先梳理了新中国70年以来农村环境治理的基本历程。他将70年以来的环保史划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1年的环境问题凸显和制度供给空白时期;1971-1989年的环保进入正轨和初步建章立制时期;1989-2012年的强化污染治理和审视环发关系时期;2012-2019年的建设生态文明和总体深化时期。通过大事记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新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段时而对立时而服务融合的关系史。紧接着,杜焱强博士点明“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当前农业面临面源污染占比高,污染特征呈复合型污染,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城市外来污染等新旧污染交织的困局;同时,农业发展呈现多重滞后,经济发展欠环境帐、环境保护欠农村帐、工业发展欠农业帐。不过,农业发展也存在向好的方面,比如政策体系日益完善,环保地位不断上升和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农村治理从无到有、从局部到全面、从边缘到主流。

随后,杜焱强博士阐述了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逻辑转向。首先是农村环境的治理理念发生了变化:价值取向从环保边缘转向美丽乡村;政策思路从碎片思维趋向系统工程。紧接着是农村环境的治理结构产生变动:制度结构从单一政策安排到多样制度设计;主体结构从政府行政推动到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方式从前端设施建设到长效持续供给。由此形成了权威、经济激励与自愿合作等多样化制度,农村环境第三方治理、PPP模式等契约管理成为创新趋势,并采用先建机制、后建设施的方式为长期以来农村环境治理“短期有效,长期失效”的困局提供了解决方案。最后是农村环境的整治技术产生了变化:杜焱强博士利用浙江“千万工程”的案例,说明了技术逻辑从工程主义到适用技术、组织方式从粗放管理趋精细治理进行转变的趋势。

最后,杜焱强博士阐述了自己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环境治理的未来之路看法。它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可持续发展缺乏重视,农村环境保护中涉农资源尚未有效整合,村民与村集体(基层社区)参与依旧属于难题以及乡村振兴绿色功能有待进一步激活与挖掘。由此,杜焱强博士阐明了对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未来发展的前瞻:处理好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平衡好政府投入与群众动员,理顺好设施建设与长效管护,兼顾好末端治标与源头治本。

    在本次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以热烈掌声感谢杜焱强博士为众师生带来的精彩讲座。(《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胡麟供稿)


XML 地图